文章

返回

关系

2012-11-07
策展概念


“关系”可以用来形容中国文化中的一支特殊力量,一种个人化的网络机制的影响力。“关系”在英文中通常被译为“relationships”或是“connections”,却往往辞不达意。“关系”的概念与广泛的运用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当中,其丰富的意义很难被任何一个非中文的词汇表述明晰。近年来的西方媒体中,由于其他文字在演绎关系这个中文词汇上的无力,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领域中被日益瞩目,“关系”这个中文词汇的拼音“guanxi”频频出现,并俨然为西方词典添加了一个新的术语。“关系”的本意确实基于人与人、或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但在中国,这个词汇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个体对于他者的一种相互制约,一种长期在社会和政治交流中建立起来的互为报答的义务和愿望,以及在中国历史中所逐渐叠加起来的文化内涵。

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意识形态中“伦”的概念[ Farh, J.; Tsui, A.; Xin, K. and Cheng, B.,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al Demography and Guanxi: the Chinese Case’,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9, no. 4, Jul.–Aug. 1998, p. 473.],其中,人的个体被理解为根本的互相联络的社会存在。孔子定义出人在社会中的五种基本关系——即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在这样的传统基础上,中国的社会秩序及其稳定性完全依赖于在具体个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角色之间所建立的关系[ King, A. Y., ‘Kuan-hsi and Network Building: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Daedalus, vol. 2, no. 120, 1991, p. 63.]。然而,正如大多数的文化遗传在二十世纪以来激烈的中国革命难以保全一样,传统上的“关系”的概念也正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而被不断地修正和重新定义。
 
向来至高无上的儒家思想在一九一九年发轫的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新思潮的挑战,“伦”的观念被解构,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即演化和重组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特别是当新中国在一九四九年的天安门城楼降临以后,人们的生活被归纳在一个新的大集体里面,这个新集体可以理解为一个“家庭”、一种“规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网络。在这样的集体生活的意识形态中,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个体的独立,而是一种划一,以获取相互的认同与合法的位份。接着,“关系”,带着人们血脉中的传承,在致力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环境中被重新培育起来,在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中被重新建构起来,并在一九七零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继续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延伸,演变。

现在国际上的社会科学研究,如商业管理的领域中,常常有针对中国的“关系”展开的讨论,而在视觉文化语境中,“关系”似乎还是一个隐而未现的话题。这个策展方案企图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打破以往的线性历史陈述的规范,以视觉实践的方式来审视“关系”的概念,梳理现实的或是想像的、表征的或是记忆的“关系”、并揭示和探讨它所独具的当代性。“关系”在当今中国依然是一个谜一样的复杂体。一方面,在革命时期繁衍开来的“同志关系”尚未完全远离我们,这种关系仍可以鼓舞人心,怀旧感昔,并能达成有效的社会交流。另一方面,因着中国当下的急速发展,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的改变,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国际化,特别是英特网的普及,人们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意识和认知不断被刷新,“关系”的潜力也正随着其新添加的维度愈发充分地发挥出来。

本次策展计划不是简单的选择既有的相关艺术作品的过程,而是旨在建立一个主题性的讨论框架,以承载艺术家和策划人之间的积极对话,拓展我们对于“关系”的原有理解的边界,从而激发新的视觉创作。

策展计划将邀请九至十一位艺术家形成一个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并设两至四位策展研究员,以辅助策展实践过程中的文献考察与研究、访谈安排和文本整理。初步提名名单基于艺术家以前的相关实践经验和创作语境,最终完整名单将在策展过程中逐步落实。与展览的视觉实践并行,策展人将以参展作品分析和艺术家访谈为主、展览以外的相关视觉资料为辅,以文本写作的形式,批评性地探讨“关系”在既往的和当下的视觉实践中有意识、无意识的演绎。计划的书著《关系:中国语境中的视觉反思》将与展览同步出版,旨在让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和长远的交流,并为今后新的艺术创作、策展实践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