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返回

萧昱

2012-11-07
今天的艺术似乎对观念的诠释过度依赖和迷恋,以至于一件作品听听方案就举得很好了,把它做出来只是完成一种物质表达和空间呈现;今天的艺术过分热衷于政治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以及新型学科的交换,以彰显自身的现代性、包容性及生命力,而显现出空前的身份迷失和不自信;今天的当代艺术过多得要求观众对艺术品的背景知识以及表达手段做更多的功课,导致今天的大多数观众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对艺术都陌生。

在此可以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第三方的审美”。中国的审美自古以来都是以士大夫阶层为主,绘画和音乐都出现在这个阶层。学而优则仕,而士大夫们一旦仕途不得意,就会周游各地,审美名山大川,既不属于老百姓,也不归皇上管束——典型第三方心态。所以中国文化实际很早就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了,而中国士大夫几乎垄断了这个第三方的审美话语权。士大夫们只能说精神,但不能说规则,碰了规则就是介入,要么介入了君王一方,要么介入了百姓一方。第三方没有利害关系,才能真正进入审美。这些源于对自己作品的思考,骨子里想逃避,或者说不愿随流,跳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当第三方,那才是审美的立场。

第二个问题——“视觉的审美”。现在的当代艺术里,我们常忽略了最重要的视觉因素。我们所说的才气有时候就是指视觉上的把握能力。但是好在今天的解释系统特别丰富,只要运作得合适似乎都能成立。但真正好的艺术总归在于视觉界面的呈现,其背后的原因,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作品与审美无关,但有好多道理;而有的通过视觉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震撼,并通过作品能看到一个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那个视觉界面应该有其不可替代性,多少年后还能看,哪怕把当初那个故事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