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返回

代序:体验文化

2012-11-07
  适逢联洋集团成立十周年,联洋建筑博物馆开馆了。
  我和同事们的共同感觉是到了轻轻舒一口气,定定神,细细想一想未来的时候了。
  这世上再没有比背负理想更辛苦的事了。这个建筑博物馆就是联洋理想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算是有了一个阶段性的交代,但我们都知道,它会变得越来越沉重。因为越多人关心这个建筑博物馆,它的社会责任就越重。
  从提出这一构想的时候起,关心联洋的朋友们就在猜:这个联洋建筑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坦率地说,一开始我们自己也没有定案,只是设想建立一个能够深入探究当代人居环境和文化的场所,用展览的形式为联洋新社区的业主和中国房地产业贡献出一点新东西。
  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建筑博物馆可能会让你有些惊讶:怎么建筑博物馆里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模型?而这正是我们对联洋在做和将要做的事业进行反复探索和思考的结果。
  联洋的事业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从综合用地到以"文化"和"生态"为主轴的大型居住社区的开发思想转变,从单纯的房产开发到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发模式转变,都是这种探索和思考的结果。
  是这种探索和思考把我们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房地产开发商,改变成以人和社会为中心的社区开发商。作为企业,我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目的没有变,只是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环境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因而把我们审视自己工作的焦点从房子转到了人和他的文化精神生活上。
  今天联洋建筑博物馆展示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就是对人的空间感受和心理需求的严肃探讨。
  中国古代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吟咏,这些诗句表达了传统中国对居住的梦想。同样,在西方,海德格尔也梦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这些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感慨,都反映了居住环境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可以说是对"环境即人"论断的最佳注释。
  俗话说"安居乐业",舒适、安详的居住是一个社会人一切工作、生活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居住形态就是他人生理想的写照。房地产业的社会责任,就体现在规模开发的前提下兼顾业主的个性上;体现在对公众生活质量的承诺上;体现在对社会整体和谐气氛的维护和发展上。
  透过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从老城厢的危棚简屋,到十里洋场的石库门街坊,到曹杨、鞍山式的工人新村,再到像联洋新社区这样的大型现代住区,上海的房地产业与上海人的生活水准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一脉相承,亦步亦趋。
  我们今天说起上海的人居文化,总免不了要提到上世纪30年代的石库门里弄。不是说它多么符合人体工学,或者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建筑风格,而是它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交流环境。在封闭、局促的石库门里培育出来的"弄堂文化",尽管常常有邻里相争的斤斤计较,却让置身其间的人充满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正是这种建筑形态缔造了今天被我们称为"海派"的上海城市文化。
  社会发展到今天,联洋已经不可能把自己的社区重建为一个"大弄堂"。恰恰相反,我们努力地追求空间的开放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因为我们相信,封闭的东西归根到底是要被淘汰的。社会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交流,社区建设也必须与这种趋势同步,甚至跨前一步。
  联洋坚信,人总是有交流的冲动的,社区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交流场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联洋新社区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交流,相互发现着对方,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固有的文化习性。联洋的社区文化就在这种如同生物杂交的过程中,孕育出自己强劲的生命力。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努力通过社区规划和环境的营造,来影响这一社区文化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联洋新社区有大规模的公共活动空间、文化场所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这一切都为全新的社区文化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因上的先决条件。
  实际上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需要养料,需要环境刺激,需要广泛的实践,应该说,联洋在这些方面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说到文化,人们总是习惯地把它与艺术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最重要表征之一,也在于艺术往往领先于一个时代的现实文化,因而每每具有"启蒙"意义。去年的上海双年展把主题定为"都市营造",就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与城市发展之间,在人文意义上的内在一致性。
  社区是由建筑构成的,而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方面,建筑是视觉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建筑体与模特儿、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一样,需要创作,也都传递着美感。另一方面,当建筑物汇聚成社区,就又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上与艺术结合了。联洋的建筑博物馆只是一个小的、探索性的艺术空间,而它所在的联洋新社区本身才是一个广阔的、具体的、活生生的艺术空间。
  社区建设不同于楼盘建设,它拥有更多的建筑和规划元素,因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这种创作超越了物质的层面,其实质是对时代文化的表达和精神的创新。从实用的角度来讲,联洋新社区的开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营造"。
  联洋建筑博物馆没有遵循一般行业博物馆的惯例,用一堆建筑模型或图板来介绍自己的事业,而是推出了一个叫做《节点》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展。许多人问为什么?是啊,200万平方米的联洋新社区不缺精彩的建筑形态,我们的售楼中心也有许多房模,但它们只能代表过去,而联洋的事业是指向未来的。
  选择建筑艺术,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一种能比它更全面、细腻、深刻地揭示人与环境之间千丝万缕关系的方式。
  首先,建筑艺术与建筑物一样,是现实的空间存在,它可触可感,并且与建筑一样具有丰富的空间透视效果;其次,建筑艺术不同于绘画,它有鲜明的互动性。建筑艺术也与雕塑不同,它承载的信息更抽象、更丰富、更多参与性和可能性;第三,建筑艺术先天的实验性使它强调观众体验胜过注重观念传达,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由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创作的艺术。
  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和广大联洋新社区的居民们将有机会在极其特殊的条件下,领略不同的声、光、电、色、味、材质、温度、体量和空间带来的非凡的心理感受。
  建筑艺术的这些属性与联洋"深入探究当代人居环境和文化"的目的不谋而合。也许,它们不能马上解决现实问题,甚至还会生出新问题。但这恰恰是我们所追求的--只有不断提出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新方法。
  我们无法保证所有这些体验都具有应用价值,也无法断言它们会在未来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可以肯定,无论是我们的社区,还是其中的楼盘,如果蔑视这些发自人的本能的经验,即使不失败,也不会很成功的。
  大到历史和城市的恢弘,小到日常生活的琐碎,我们身边的所有事物都是动态的,这种动态的变化使人的经验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节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展将要给出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正是基于我们切身体会的空间经验。
  就像这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展的名字一样,"节点"是一切形式的根本形态--历史由处在不同节点上的王朝组成;城市由处在不同节点上的区域功能组成;社区由处在不同节点上的楼盘组成;建筑物由处在不同节点上的构造组成……即使是我们的生活,也是由处在不同节点上的许多瞬间组成的。
  对"节点"的研究,就是把我们生活中许多细节和可能标本化、图解化,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深入剖析,把我们的感知能力引向深处,更深处。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真理,但我们还是有可能尽量靠近它的。对于房地产来说,它的真理就是竭尽智慧和力量,向丰富、深刻至无穷的人的精神世界靠拢。
  联洋建筑博物馆开馆了。《节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展开展了。
  于是,艰苦而又充满乐趣的前期工作就此结束了。
  在真诚地感谢《节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展的策展人、艺术家和众多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对联洋建筑博物馆的关心和支持的同时,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次展览发掘出来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元素整合到联洋作为"社区开发商"的品牌内涵中,从而使之能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全社会,服务于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我相信联洋会成功!
  2003年12月10日于联洋新社区
  (作者为上海联洋集团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