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返回

何为节点——关于当代艺术家对建筑空间的想像 张晴

2012-11-07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建筑一直是被忽视的艺术类型。近50年来的中国美术展览没有一个将建筑列入其中,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它看成是与视觉艺术有关的形式,没有把它看成是今天所认为的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这种情况,直到2000上海双年展中出现了两名建筑师,那就是安藤忠雄和张永和,艺术与建筑的结合才真正地开始。到了2002上海双年展,参展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外建筑师。
  从建筑学上而言,在建筑整体形态的操作中,形态结构的节点部位是形态操作处理的重点部位,一个部位与另一个部位的节点,包括其各个部位顶端的处理最能体现出建筑形态重要的结构特征,并成为建筑整体形态中的关键部位。因此,无论是历史的转折点,还是文化的转型期,如同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节点,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建筑设计中功能性节点、结构性节点、形态性节点是难以逾越的基本问题,但是在目前的建筑现实中却是常常被忽略的部分。节点的重要性一般反映在构件的穿插处、材料的接头处、形体的转折处、色彩的过渡处、形态的变化处、新旧的衔接处,同时,节点的特征也反映在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地域之中,因此,节点如同一个支点,可以支撑建筑整体的精神和形式。因此,本次展览"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的学术主题定位为"节点",其策划思路是想以艺术与建筑的节点在实质上再度连接起来,目的是展示艺术家对建筑的理解和态度。由艺术家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切断甲乙方关系所发生利润的前提下,天工般地焊接艺术与建筑的节点。关于这一点,无论是中国当代艺术对于建筑实践与思考,还是中国当代建筑对于艺术实践与思考,在呼唤建筑艺术的现实中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为此,这也是本次展览在学术方面的理想与追求。
  无论是建筑的过去、今天和明天,还是建筑与政治的节点,建筑与时代的节点,建筑与经济的节点都是当代建筑的重要环节。建筑节点构成了中国城市整体性的基本容貌。同时,东方与西方的节点、历史与现实的节点、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节点、权力与个性的节点,编织了理想与现实中冲突。
  同样,在今日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的热浪中,如何与我们的精神家园发生节点是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在这一节点中包含着人类的精神含义与居住的质量数据发生冲突与矛盾的现实,诸如欧陆风等西洋样式被移入中国大中型城市,直至乡镇,并与中国城市规划的原型和建筑传统的文脉形成了尴尬的节点,这种灾难性的节点已成为建筑现状的普遍性及其发展趋势。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建筑中会刮"西洋风"呢?其实这是中国人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羡慕、对西方现代化的想象、对西方先进性的幻想。难道这是中国人内心的自我安慰、或自我满足、或普遍的一种美学素养?因而,这就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和人性化建筑缺乏信心的根本原因。
  建筑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从大城市到乡村都在不同程度的现代化。在这一现代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重新划分与分配,新的聚集中心、办公中心、商业中心、娱乐中心的逐渐形成,由此所产生的是城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线的节点也随时在延伸,因此,这里的建筑是与城市规划中产生的大型建筑或标志性建筑有关。其二是近十年来,购房越来越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目前,由于旧城改造,或为了改善住房质量,可以说,购买新房是每一个家庭或每一个人都会涉及到的问题,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大规模的购房运动。在这里,对于老百姓而言涉及到的概念不是"建筑"而是"房子",这个"房子"与每一个人有关系。老百姓已从以往自己建造房子或国家分配房子向以货币购买房子的形式在过渡,而在老百姓心目中却只有居住房子的概念,似乎还没有完整的建筑概念。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百姓面对的二房一厅或三房二厅以及建筑面积等问题,仅仅是满足一家三口在一个避避风雨的空间里生活,根本没有感受到建筑感和艺术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这就形成了房子与建筑的节点。
  建筑业对于中国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无论是国家大规模开发的基础设施,还是大型建设项目,都围绕着都市化的进程。无论是长城内外,还是大江南北,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地,这既包含着国家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又包含着以不断丧失地方文脉、历史特征等为代价产生新建筑的事实。建筑是个整体工程,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为,建筑业会把材料、加工、运输、劳工以及与建筑有关的生产行业联在一起运行。同时,建筑也是政治话语和建筑师个性的混合,也是政治与地域的混合。在中国建筑的现实中,中小城市拷贝大都市,小县城拷贝中小城市,乡村拷贝小县城的基本模式,并在全国上下迅猛推进。因此,只要大都市的规划与建筑存在问题,那么,这种问题在一夜之间也会传染给各中小城市、小县城、乡村的规划与建筑的决策与实施。在建筑历史上,中国常常为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建筑特色千差万别而深感骄傲,而在今天看来,这种统一模式的规划与建筑正在自我消灭文化历史和民族建筑的特征,这种建设与保存的矛盾,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建筑业最为突出的矛盾与冲突的节点。这一节点涉及到文化、历史、民族、宗教、精神、风俗等问题。
  在现实中,古城苏州为了修一条横穿市区的干将路,就拆掉了长达数公里的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街道、小巷、河流、石桥等古建筑群。苏州的万名百姓上书全国人大,争取保护古城,中央电视台请出了著名学者呼吁保护古城,可是没用,还是拆了不可复制的文化历史遗存。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在苏州考察时,明确强调一点,鉴于拆毁古建筑群、街道,而修建干将路这一事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会接受以"苏州古城"的名义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请求。因为,在苏州的地图上,一方面切断了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文脉,另一方面把《宋平江图》拦腰一刀,结束了游客可凭借《宋平江图》到苏州旅游、访古的佳话。原本"家家尽枕河"的小河是与沿河的建筑相互依偎而形成姑苏风貌的,而目前,小河的两岸却变成了两条干将路快速公路,在原来富有诗意的小河与公路尺度的对比中,使小河一下子变成了一条小小的水沟。这种令历史与现实共同尴尬的局面,难道也是历史与现实的节点吗?
  同时,在上海,百年上海的城市建筑被世人喻为"万国建筑",其丰富的建筑样式和独特的文化色彩构成了上海城市的主要特征。在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中,特别是融合近现代西方建筑为一体所形成的上海建筑的多样性显得尤为突出,上海人以开放的态度在丰富的古今中外建筑之中生活、工作、娱乐,并与这些不同的建筑形成了各异的生活方式和居住习惯。如果说"摩登上海"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评价,那么,近十年来的上海似乎又秉承这一上海精神,在浦江两岸神奇般的塑造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性。也就在这瞬息万变的年代,记忆中的建筑是针对建筑历史遗存的认知和人类与建筑关系的经历的梳理。而今,百年营造的上海都市已被分期分批的拆迁,原有的上海城市、建筑、道路的文脉正在日夜消失。因此,许多代表上海的城市建筑,也是上海建筑史上的杰出作品,在没有合理规划的现实中失去了上海城市的天际线和展示上海建筑应有的景观。如代表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高的建筑--国际饭店,目前已被一群崭新建筑和烂尾楼包围,一座昂首雄姿的建筑一下子倦缩得像个老大娘;代表着装饰艺术派建筑的大光明电影院在一群群房子和广告的簇拥中,变成了一朵昔日黄花;在原跑马总会不到50米的地方耸立着浦西第一高楼--如同火箭造型的明天广场和解构主义建筑仙乐斯广场。这些本该是不同时期标志性的建筑,可以为上海增色的,可是,当这些建筑并列在一起时,相互消解对方的价值与意义,岂不讽刺?可以说,这些新出现的建筑是对近现代上海优秀建筑的视觉破坏,同时,对上海老城区规划的文脉也是一种毁灭性的颠覆。这些新老建筑的联结难道也是上海城市规划与建筑的理想节点吗?
  以往,我一直认为中国建筑师受行政制度和行政领导命令的局限太严重,所以,中国的建筑设计有问题。可是,近两年来,通过观察中国目前被称为成功的建筑师和优秀的青年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和设计方案以及各种与建筑有关的展览,真令我失望。失望的缘故是什么呢?是这些建筑师本来就只具备学院式的本本主义,现代建筑理论的概念化和程式化,缺乏独特的创造力和艺术风格,其建筑界整体水平如同85新潮美术时期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阶段,无论是建筑观念,还是建筑实践都显得模仿性强,想像力弱,似乎没有反映出当代中国建筑发展脉络的特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节点:中国建筑师无法胜任创世纪所赋予建筑时代的高度要求。因此,这是一个令人失望得目瞪口呆的时代与建筑的节点。
  为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本展邀请了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来探讨与建筑有关的焦点问题,诸如:建筑与人类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观念的关系,与未来的关系,与理想的关系。艺术家充分发挥艺术的想像,以非建筑设计师的身份来解读观念的建筑和人性空间,这是当代艺术家有别于建筑师的实践,这种实践的意义在于它的自由想像、创造和发展建筑的可能性。此刻,艺术家融入到当代建筑潮流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从一个侧面也昭示着艺术与建筑之间相互的关联性构成完美的整体,这正是无形的节点。
  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对建筑的实践与思考仅仅是一个起步的话,那么,中国房地产商对企业文化的实践与思考也是一个起步。上海联洋集团创业至今已经十年了,从综合用地到以文化和生态为房地产开发的思想转变,在中国房地产界也是比较先行的。近年来,联洋集团不但收藏了大量国内外的艺术作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天,在庆祝联洋集团十周年的同时,兴建了联洋建筑博物馆,这在中国房地产界是极为罕见的企业文化投资。在中国文化建设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在人们心目中一心一意想抢钱的房地产商怎么会愿意投资建筑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呢?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在资本初步积累的时候只有通过疯狂的剥削才能迅速增大利润,而对于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与胸怀的企业家来说,他们往往想到的不是今天的机会与利润,而是思考建筑与未来的节点--文化。因此,对于企业文化的投资,一方面能在社会上迅速树立起企业的形象与品质,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发展眼光而言,是投资企业的未来,是使企业在文化的作用下得以发展的生命力和推动力。如果是这样,那么,联洋建筑博物馆就是中国当代企业文化的例证。因此,这不但是企业文化形象的需要,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整体需要。当上海申博成功,上海城市建设的节点已从市区的600万平方公里延伸到6300万平方公里的上海全境,同时,上海大都市经济圈的节点伸延到苏锡常嘉1.5万平方公里,这个节点还会伸延到9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三角洲全境。为此,南京和杭州到浦东机场的磁悬浮或高速轻轨均将纳入"一小时圈"。就在这一上海都市建设和经济圈的节点日夜延伸的时刻,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共同的发展,那么,上海会失去许多美丽且生动的节点。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联洋建筑博物馆已作为建设未来上海大都市中的文化节点之一,从此逐渐展现出她远远超出企业本身的魅力与潜力,直至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与建筑实践和思考的基地。
  2002年12月12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