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返回

真正的交流是在大脑里进行的——萧昱访谈

2012-11-07
采访时间=2007年10月12日下午
采访地点=丽都雕刻时光咖啡馆
采访人=熊秋霞

问:这次阿拉里奥个展的作品都是最新的吗?
答:都是。这个展览我前期酝酿了一年多,方案修改和调整用了五个月真正制作三个月,布展就有半个月。我很少做个展,上一个个展是去年11月份在上海做的 。这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个个展。

问:展览的名称“实物剧—— 环球同此凉热”怎么理解?
答:取这个名称是因为这次的作品有它的特殊性,实物既不是作品又是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合适,用“实物剧”倒显得比较恰当了。而且因为这个里面是叙事,所以我使用了戏剧的元素。
“环球同此凉热”则是选取毛泽东在1935年写的《念奴娇昆仑》的最后一句。 

问:对,整个展览给人的感觉就是把中国近现代史串讲了一遍。
答:中国整个近代史是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中国社会潜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中国近代史的特殊境遇构成我们今天特有的文化形态和背景,也构成全球文化景观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该忽略自身的历史背景和身份,这甚至是我们唯一可能有所作为的前提。也是我们在文化上最有价值的部分。
我主要是在讲中国人的情感,我们自己的生活处境。在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人是处于共生状态的。当代艺术不必拒绝大多数的观众,不要把观众吓着,它要找到一个和观众的契合点好让观众从情感和思想上介入。

问:对,作品的名称及解说词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生活化的,如“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买卖要做大”等,给人一种调侃的感觉。
答:我不必调侃,我觉得我挺正面的。我这个展览延续了以往的作品风格:叙事。没有人规定说艺术不可以叙事。艺术一开始就是在讲故事。

问:您的作品一直都比较关注“规则”。
答:规则是人定的,人的问题是我关注的。

问:整个展览以时间为序划分成一幕一幕,有着诗意般的叙事语言,每一幕有没有其特定的双关性?最后的领奖台又意味着什么?
答: 我想强调的是好的作品应该可以允许误读。艺术家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展示清楚,所谓的前卫实验实际上是指一个边缘地带,就是说你既要能把握住但是又不确切知道是什么。这种边缘性,也有人说成是临界点。

我现在看我的展览就跟看别人的展览一样,每看一次就对自己又认识了一遍。有些人告诉我这个展览看了好几遍,我想这才是我最希望的。因为它容易读,又不容易读。每个观众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存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这个作品。我所希望的是自己做一种新的尝试,艺术最终不是只由艺术家思考,还要让观众思考。不是说艺术家把问题弄明白了,别人就不用思考了,那不是艺术,是宗教。什么是互动?我觉得应该是思维游戏,而不是形式上的游戏。

问:那您最近思考比较多的是什么?
答:还是关注处境,心灵的处境,现实的处境。包括以前做的也是。因为这是一贯的思考,甚至有人以为我不是艺术家。

问:您怎么看待材料的选择?您运用的材料曾引起人们的争议。
答:一直以来我都是什么材料都做的。所谓的争议,只不过是正好碰见大家对某些材料反映激烈而已。当然,我自己觉得这没什么,因为重点在于观念的表达,在于艺术家能不能延续一种独立思考的创作思路。我不追求技术上的超前性,艺术永远在进步,永远都不成问题,不能因为你挪用了什么新的技术手段就说你驾驭了什么。作品要跟这个手段有个切身的关联,才能恰当,才能让表述不止于手段的层面。

作为一个艺术家,重要的是做的东西有没有激情,是不是在探索一种可能性。材料语言等都不是我研究的唯一方向,我希望通过展览的方式探讨如何做个好展览。

问:有人评价说你是美术学院毕业的一个另类,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80年代正值中国政治文化形态空前活跃的状态,那时候您在做什么?
答:所谓的另类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上的变化而已。艺术学院给你带来的东西是你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我相信绝大部份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还是想思考问题。要是接着这条线索的话,我觉得走得很正常。
  
80年代爱看电影,爱看哲学书,喜欢争论也喜欢思考。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80年代全世界都在强调励志,很多美国电影也都是在强调个人如何奋斗。当然这和经过西方六七十年代的思想洗礼有关系。当时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处于有氧健康的状态,都特别有追求。

问:您87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了一个展览。
答:是,那个展览的名称叫做“走向未来”,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学。大二的时候。参展是油画作品,已经丢了。画得刺眼阳光下的麦子,黄调子,整个都是柠檬黄的。

问:对您现在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答:主要是玩的过瘾。现在想起来教育就应该是这样子,年轻的时候猛玩。这是一种激情的继续。如果创作没有激情来支持,那就成干活了。

问:这次展览的作品在制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答:问题挺多的。虽然在制作的过程中心里有了一个大的框架,但是在制作的时候经常会有所改动,就是说,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东西。这个想法跟谁都说不太清楚,因为没有人见过,只在我脑子里清晰可辨。所以说你一旦做尝试的话那只能是一个你自己才能感觉到的尝试,你是最有激情的,别人只是凭借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在配合你。

布展中要控制好展览的节奏、空间,要真正能够驾驭空间,让人感觉空间是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是作品本身。包括作品的形态的分布,还有怎么把时空里的东西按照三维的路径展开等,都废了我很多心思。就拿那个铁墙来说,做了好几遍锈,到了现场也还在做。为了我想象中的情景。

问:最近有什么新的展览计划?
答:11月份在丹麦艺术中心还有一个小的个展。因为我每次都不知道我下一个要展出的是什么作品,所以我也想把这个感觉留给观众。